我們可以只用耳朵,聽出對方眼中的畫面嗎?
這週Amanda老師用簡單有趣的小互動,帶著我們認識傾聽的藝術。一開始我們先以兩個人為一組,彼此背靠著背,在看不見對方的條件下,一個人在白紙上畫出屬於自己的幾何圖形,並將圖形轉化成文字,在有限的時間內,用語言傳達給背後的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的任務,就是透過對方的敘述,畫出一模一樣的圖形。第一階段的任務,幾乎都失敗了,結束後我們進行了檢討,原因包含敘述者在圖形的大小、形狀、座落在紙上的方位上,是否描述的不夠清楚。於是第二階段,Amanda老師將活動分為三大組進行,並在每一隊選出一名組長,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圖形交給每組的組長,每一組只有組長一個人知道圖形的樣子,而組長必須描述所見的圖案,組員們跟著聽見的指示,將圖形描繪出來,結果還是失敗了,即便組員們聽到的是同一種指示,我們每個人畫出的圖形還是各有不同,所以這一次的檢討,我們更進一步的探討傾聽者碰上的問題,包含我們是否只聽見自己想聽見的,抓取說者話語中的關鍵字,並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一味的執著於自己的想像,反而聽不見其他的指示。檢討完,老師讓我們再嘗試一次,這一次組員們開始向組長提問,修正上一階段的圖形,反覆核對,最後有兩組幾乎畫出了與組長相同的圖案。其中一組分享,他們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請一個組員先畫出雛型,接著不斷與組長核對圖形的樣子,再請下個組員修正,直到最後畫出最接近的圖案。當下聽他們分享覺得很感動,我想這也是老師要我們分組的意義,不禁也讓我檢討,這並非一個人的單打獨鬥,我們是有夥伴可以一起討論和努力,而我是不是沒有看見身旁的人。
傾聽:開放的心、好奇的心、感受的心
活動結束後,老師帶我們聚焦回傾聽的本質。傾聽時,我們是否有一顆開放的心,能夠放下自身的價值觀,對於對方的想法不做判斷,純然的聽見,就像我們接收組長指示時,不在腦海中帶入自己既定的想像,而是保持開放的心去傾聽對方所表達的世界;而每個人對於同一個詞彙有不同的解讀,我們是否有一顆好奇的心,向對方提問,反覆確認核對意思,直到彼此有了同樣的共識;我們是否有一顆感受的心,感受對方在說話時的情緒,如同組長在傳達指令時,他是不是也因為我們的不理解而緊張著急,這時候如果我們可以溫柔的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緊張,我們不著急,清楚的表達就好。」是不是更能緩和當下的氣氛,一起達成任務。
最後分享時,有人說:溝通是雙向的,如果有一方不願意打開自己,那他其實並沒有想建立與你的溝通連結。他的話立刻帶我進到了自己近期的挫折,上個月我去上了汽車駕訓班,教練常常一味的用他的想像去定義我的行為,任憑我如何解釋也毫無效果,到後來我也拒絕與他做任何的對話,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差。以傾聽的角度而言,我認為教練並沒有做到開放的心,他對於我的想法已帶有自己的成見,而我也沒有做到感受的心,其實我可以告訴他:「教練,我知道你很疲憊,一整天從早忙到晚,假日也在工作,同樣的事情說了幾千幾萬遍,我真的覺得你很辛苦,但是我是第一次學,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去做好呢?」如果我認為對方不想建立連結,卻同時希望我們能有一段好的關係,我想透過傾聽,是可以多做一些什麼去改變現狀的。
謝謝Amanda老師的課,有了非常多的體悟,會努力將它應用於生活之中!
作者:劉亭亞, 厚生市集 店務儲備幹部
「聽」對我來說,在學生時期我覺得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爲參加國際志工,我覺得聽是一個交流,因為語言的不同,有時候雖然聽不懂,但我們一個眼神或表情,就可以了解他要說什麼,我覺得這個就是聽見你的心,不是要多會說話,或會說很多語言,而是用心感受就可以聽到你我想表達的。
但時間過的很快進入職場,忙碌讓我們有很多事都看不見,或不想聽,而說就變多了,所以要如何去多聽少說,我覺得我們還要在去摸索,學習。
但有時放鬆讓自己沈澱下來,在去看身邊的人事物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作者:周韋真,幼稚園老師
八月活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