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也很讃!

專注的部分,我們本來擔心的問題都沒有發生

因為疫情,達真決定要做線上課程了。 老天爺很幫忙,我們原本就有計劃要先做一個半天的線上團體教練輔導,這半天的課程成了我們的指標,讓我們看看3小時內,學員的學習狀況如何?
5位組長回報團體教練學習的狀態都很不錯,這讓我們吃了定心丸,於是在5/22嘗試了第一次全天的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結束大合照

這個課程以往在現場做的優點當然是有現場的互動,但是缺點也不少,例如:學員的表現通常會失常,因為現場有很多同學在觀摩,又有錄影,讓學員很緊張。

這次我們做線上,發現同學的表現比以往自然許多,緊張的現象改善不少,當然效果也就比較好。

這班同學的學習意願很高,專注力也非常好,一整天下來,並沒有發現專注力不足的現象, 我非常的感恩所有同學的配合,你們真的是我的偶像!

倒是講師很不習慣,覺得無法跟同學們及時的互動,影響到她的教學的熱情,還好講師是很有經驗的老師,雖然不習慣視訊,但是魅力依舊,同學們對這個課程的評價仍然有4.9分(5分滿分)。

疫情打破了我們很多的舊習,對於新的學習方式,有人是抗拒的,有人是歡迎的,也有人是無可奈何的。我個人則是採取歡迎的態度,這次的線上經驗,讓我知道人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我們不去迎接挑戰,永遠都不知道路上有多少的風景值得欣賞。

最後還是要感謝Gin 教練協助所有的同學應用網路,訓練助教與行政有網路的應變能力,也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積極面對新的挑戰,沒有人叫苦叫難,我要大聲的說『你們是最棒的』!

Photo by Kindel Media on Pexels.com

請拭目以待我們下一堂的線上課程,我保證會跌破大家的眼鏡,讓大家知道線上的效果可以如此好!

家庭讀書會

讀書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如何跟你關心的人建立讀書的習慣?家庭讀書會是我非常推薦的方式,讓我們和最關心的家人,能夠一起成長,

我們家每週四都會由家人來輪流導讀一本書,進行一年下來,也讀了不少本的書, 我們讀書的速度是慢的,每次頂多讀2個章節,最近在讀楞嚴經,竟然破例只能進展10頁左右,但是其實讀書的速度不是重點,重點比較是我們從中間獲得了什麼? 實踐了什麼?

每次的讀書會,我們都有一個行動計劃,這個也是教練的基本精神,這個行動計劃由導讀人決定,全家一起執行,這樣長期做下來,不只是腦袋充實了,生活也不同了,明顯的改變是女兒變得更正向,養成了成長型心態;老公積極想要將佛法落實,每天開始禮拜佛;我自己也開始了身口意的精進,每日覺察空性的自己。

無限賽局

老公最近選的書是【無限賽局】,這兩週讀下來,對於無限賽局的思維,覺得非常受用。每個人如果都能夠有崇高的信念,那麼無限賽局的思維就走上了第一步。

什麼是無限賽局思維的第一步呢?就是要有崇高的信念, 這個信念必須滿足五個條件:

能支持一個理念、能號召他人、能利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高遠的信念(幾乎永遠做不到)。書中提到幾個冒牌信念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是很好的棒喝, 例如:成長,短期加起來等於長期, 登月計劃, 獲得市場第一的市佔率、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詳細就請大家去看書,就理解為何作者會提醒大家要有清楚的分辨。

楞嚴經

我讀的是楞嚴經,從2020年9月讀到現在,也才讀了1/3,一方面這本經是大智慧的經典,如果有人想要求取智慧(這一直是我的目標),這本經是必讀的。

這本經談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完整、廣大無邊與不動的,但是為何我們無法找到這個真正的自己呢? 因為我們都向外攀緣,如果我們把向外的心,轉而向內,那麼這個無限潛能的自己,很快就可以找到。

它的方法也很簡單,先要認知真正的自己不是那個攀緣的自己、充滿妄想的自己。接著就要能夠辨識,知道誰是主人、誰是客人?經書裡面舉了很多的例子,例如陽光照進房間,我們在陽光裡看見灰塵會動,但是虛空是不動的,那個不動的虛空才是自己,而不是灰塵,這個辨識非常的重要。

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呢?它的步驟很簡單:


1. 信念:跟無限賽局談的是一樣的,要能夠相信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也不動的,要隨時能依止這個不生滅的心。

2. 辨識:會的就是妄想,需要覺察,例如:我很愛吃巧克力,心會動,這就是妄想,看書看一半,覺得很煩,這也是妄想煩惱.


3. 觀照:這個就是現在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常常在教的,抽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想像空拍機的自己來做觀照,也是我經常在用的方式。

4. 調伏:用不迷、不取、不動來調伏,細節自己去看書喲。

以上是簡單的分享,讀書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如何跟你關心的人建立讀書的習慣?家庭讀書會是我非常推薦的方式,讓我們和最關心的家人,能夠一起成長,成為更完整與不動的自己。

世界閱讀日不是一天,是一輩子的事情,祝福大家天天閱讀,日日快樂,找到自己!

有效溝通-談無我

情緒是一個表達的工具,但是很多人被這個工具控制住了,變成『指標為月』,工具變成了目的。

最近在跟同仁開回顧會議,討論到前2週的工作目標完全沒有達到,同仁一致認為這是“不可抗力因素”,不需要反思與改進。我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因為如果經過2週的努力但是結果沒出來,團隊一定有可以學習與改進的部分,不去回顧,是不符合敏捷的成長的精神的。

會議的過程不是很愉快,其中同仁A提出她感覺自己被刺很多劍在身上,而其他的同仁覺得我們只是就事情提出看法,希望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我們雖然解釋了立場,可是同仁A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天早上,我按奈住自己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對A有期待,覺得A應該知道達真的精神是不斷要成長的,我讓自己進入『無我』與『好奇』的狀態,聽聽她發生什麼事情?於是我請A打電話給我討論這個狀況。

溝通的結果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A告訴我她不是反對學習與成長(這跟我會議中的感覺完全相反),其實她覺得應該要做這個反思,但是她感覺自己是被責怪的,她的努力沒有被看到。 我詳細問了她聽到什麼,感覺自己是被責怪或者是不被信任的, 她說她聽到問很多的細節,及B同事說的一些話的內容。由於別人說什麼,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覺與表達,所以我們做了下面的核對與練習。

我們先核對A的模式,在這個溝通裡,她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也沒有情境。我確定了一下她的目標(情境確定)是什麼? A想要讓B知道這樣的對話,會讓她有不被信任及委屈的感覺,她期待可以換一個說法。我請A 練習了兩遍,同時回饋給她我聽到她的表達後的感受與想法,提醒她“有效回饋”要怎麼做,A很聰明,一下子就表達的很清楚了。

我們是否跟A一樣,常常表達情緒,卻得不到我們要的結果呢? 情緒是一個表達的工具,但是很多人被這個工具控制住了,變成『指標為月』,工具變成了目的。A真正的目標是要做好的溝通,好的溝通就必須要把事實講清楚,她聽到什麼(事實),感覺到什麼(感受),期待什麼(行為),很簡單的3句話的表達,就不會被情緒控制,而團隊成員也對A更了解,不會認為她是一個情緒化與不好溝通的人。

達真的有效回饋的課程教了這個Model, 但是為何教了,大家卻無法很快的使用上呢?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有我】,我們被小我的情緒控制了,我自己也差一點被控制,無法達到真正協助同事的目標,還好我有助人的熱情,從岔路上走了回來。

常常覺察自己是在無我大我,還是小我的狀況? 您知道如何覺察嗎?

有情緒波動,就是『小我』

身體緊繃不適,是『小我』在作用,

身體是放鬆的,情緒是輕鬆與自在的,就是在一個『大我』的狀態。

身體感覺不到存在,情緒是大愛的,包容的,慈悲的,就是一個『無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