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讀了幾位同學交來的心法日記,看到了豐富的內容,而且都是延續了六七天以上,我彷彿看到同學們在工作、家庭以及行程的夾縫中抽出時間,用心寫下當時的感觸與體驗,我內心充滿感動。
如果「覺察」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捉摸的概念,那麼心法日記就是一個用具體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中落實執行的一個嘗試。
心法日記是一個「藉事練心」的過程,利用每一個事件,讓心走過,然後獲得領悟與前進的動力。具體而言,心法日記包括ABC三個步驟:
- 好奇探索當下的情況,包括:自己/他人/環境,有形/無形, 找到學習與成長
- 找出可以欣賞的正面點,從:自己/他人/環境,有形/無形,能與他人共創價值
- 專注在往前邁進的面向,包括覺知當下目標,或人生目標是什麼? 找到共同的目標,向前邁進
Photo by Charles on Pexels.com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com Photo by Elly Fairytale on Pexels.com
這個心法ABC是一個小的學習循環,一般而言,大的事件比較容易讓你停下來反思,而細微的事件則代表覺察的細緻程度提升。
專注的部分應當要與自己的目標(Goal)結合, 當下目標或人生目標。
例如,有人在路上看到工人不帶口罩,心裡就有了一些想法與情緒,這時,他的當下目標如果是要前進到某個地方,那就不要受干擾,應當繼續專心走路。如果他只是散步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目標,那就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是一個『無我利他』的自己嗎? 如果是,可以找出為何會被干擾,干擾後面的需要是什麼?滿足自己的需要,繼續向前行。
在欣賞上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是,找不到自己在這個事件上的特質與價值,也找不到他人的特質與價值,比較難的通常是後者。 例如:母親碎碎念自己沒把家裡弄乾淨,自己回嘴了,這時可能找到自己的特質是勇氣,這個特質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呢? 感受到有勇氣的自己是什麼感覺嗎?
他人的部分,由於對他人是不滿的,所以這時候要找到她(母親)的特質,可能有困難,但是我們的同學很棒,通常都可以找到,我看到同學對母親的愛是強大的。但是對同事,可能就沒有這麼強大的愛,於是特質上可能會寫的比較負面,這裡要自我覺察,抽離出來看對方,真正的看到對方在這個事件上的特質(注意是這個事件,不是整體你對她的了解),所以母親碎碎念,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特質是愛與堅持,沒有愛,她不會碎碎念。 這時就可以感受這份愛,及它的價值。
好奇的部分,大部分同學都寫的很好,好奇自己的行為,感受,想法與身體的覺察,進一步好奇對方, 當我們真心的好奇,其實對於對方的了解就會更深一層,不再在意識形態上做糾結。
我相信細水長流,一點一滴的累積心法的覺察,會讓我們慢慢轉化,達到我們嚮往的清明自在的境界,也就是我們期盼的教練風範,也只有在自己充分覺察的狀態下,我們才能夠影響他人,產生自在的人生。
作者:
林其豪(Chris)
達真PCC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