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全然的覺察?

全然覺察,我們應用Satir的冰山理論,覺察自己,他人,與情境。

在ICF(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 定義的教練當下的核心職能裡,談到要全然的覺察才能夠在當下, 全然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 達真國際教練學校 裡教導的是應用Satir的冰山理論,覺察自己,他人,與情境。

覺察自己的什麼呢? 覺察自己的冰山,含行為,模式,感受,身體,想法/價值觀,期待,渴望,我是等, 這麼多的覺察,難度有些高,所以我們分兩步驟進行,初階班先教覺察自己的行為,感受,身體,價值觀等,到專業班才教導模式,期待,渴望與我是。

覺察他人也是同樣的步驟,達真相信如果你無法覺察自己的冰山,你是無法覺察他人的冰山的,所以從初階班到專業班的心法練習,強調的都是自我覺察。

至於情境,我們教導的是運用GROW Model的目標來做覺察,大部分的溝通會產生問題,都是因為我們沒搞清楚溝通的目標是什麼?下面的案例,可以讓大家有更清楚的了解。

一位主管對於她一手栽培的屬下說了重話,只因為她覺得對方不當責,沒把跨部門溝通的事情做好。 她大聲叱責了屬下,當下她也感受到屬下的委屈,但是她仍然把想要說的話,一股腦的說完了,而且還很高興她做了自己。


在這個案例裡面,主管沒有覺察到她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溝通的目的不是罵人,而是要達成共識,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教練式的主管通常都會先理解對方沒有做到的原因,再進行後面的談話,不會先罵人。 

對自己的覺察,在這個案例裡主管雖然對自己的情緒與身體都有覺察,但是沒有覺察自己的模式 ,她的模式只有自己與目標,沒有他人,是一位指責型的主管。

在Satir Model裡,所有的模式都是低自尊的表現,雖然主管是指責型,但是其實她的內在是有需要的,透過教練的帶領,這位主管同理到屬下(他人)的委屈,也同時讓她看見自己的期待與渴望,原來她渴望自己能有價值。

在達真我們教導的『我是』,是讓學員知道真正的自己是完整的,圓滿的,在這個案例裡面,主管不知道她自己的完整,認為自己價值低,於是做出讓自己後來也很懊悔的行為。

真正的自己跟我們認知的自己不同,我們認知的自己常常有喜怒哀樂,煩惱很多,但是真正的自己,是知道這些煩惱都是假的,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如果認識了那個清明的自己,沒有煩惱的自己,那麼全然的覺察就做到了。

覺察與敏感

覺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我採取喬卡巴金(Jon Kabazin)的定義如下:

正念是一種透過專注,有目標的,在當下,不評斷的覺察。 它的目的是讓我們獲得智慧與自我了解。

Mindfulness is awareness that arises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non-judgementally. Mindfulness is used in the service of self-understanding and wisdom.

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常常遇見很多高敏感的學員,我會誤解這些學員的覺察力是高的,於是我對他們的期待會比較高,這間接造成我對他們學習進展不如預期的干擾。

高敏感不是高覺察

事實上,高敏感並不是覺察,高敏感很多時候會造成覺察的干擾。例如:一位對情緒很敏感的學員,她/他會被情緒控制,常誤認他/她自己的感受是正確的,於是對於人/事,會產生誤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最近一位學員跟我的對話是:『我想知道為何你很好奇我怎麼認識老婆的?』他是一位高敏感的學員,過去談話中,他說到自己的老婆在外商工作,會嫁給他,他自己也覺得是很特別的一個緣分。我在過程中,也表明自己的好奇,因為我在外商工作工作的經驗是:外商的中高階主管,通常都比較現實,比較理性,怎麼會喜歡這麼感性的一位男性,我著實感覺好奇。這位學員把我的好奇放在心上,大概不舒服了一陣子,最後終於提出來跟我做了澄清。

在上教練輔導課程的時候,一位學員看完PCC教練的示範影帶,她當下感覺非常不舒服,跟我說:『她看見影片裡的客戶一直做深呼吸,她不知道為何身體非常不舒服,自己幾乎換不過氣來!』,當天這位學員半天都無法專注的上課, 這位同學也是高敏感的同學。

這是兩個高敏感不等於高覺察的例子,首先高敏感的人容易評斷,沒有目標,如果能夠轉『高敏感』為『覺察』,首先就必須要認清楚情緒身體的感受想法都是假的,他們都是協助我們覺察的工具,但它們不是真實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

如何轉化敏感為覺察呢?

首先高敏感的人對自己的身體或情緒的感受是敏感的, 要善用這個長處。 當覺察到自己有情緒的波動或者是身體的感覺時,微細的不舒服,例如:心跳加快,喉嚨卡住,肩膀緊,或感覺壓迫,生氣,悶,請立即開始深呼吸,專注在吸氣與吐氣,把氣息吸到丹田,大約要1-2分鐘,練習久了可能在2秒內完成。一面吸氣,一面感受一下這個穩定的自己,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穩定的,廣大無邊的自己。專注在這個自己,很快的,高敏感的人就可以恢復正常,成為高覺察的自己。

讓我們再回到覺察(Mindful)的定義,三個元素很重要:
有目標在當下不評斷,上述的OBF Model,

在O的部分,觀察(Observe)讓我們不評斷,純粹觀察自己的狀態;

B呼吸(Breath) 讓我們回到當下,

而F 讓我們專注(Focus) 在目標上,這個目標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歡迎大家多多練習這個Model, 讓我們透過覺察,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日的覺察與成長-心法ABC

心法日記是一個「藉事練心」的過程,利用每一個事件,讓心走過,然後獲得領悟與前進的動力

昨天拜讀了幾位同學交來的心法日記,看到了豐富的內容,而且都是延續了六七天以上,我彷彿看到同學們在工作、家庭以及行程的夾縫中抽出時間,用心寫下當時的感觸與體驗,我內心充滿感動。

如果「覺察」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捉摸的概念,那麼心法日記就是一個用具體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中落實執行的一個嘗試。

心法日記是一個「藉事練心」的過程,利用每一個事件,讓心走過,然後獲得領悟與前進的動力。具體而言,心法日記包括ABC三個步驟:

  1. 好奇探索當下的情況,包括:自己/他人/環境,有形/無形, 找到學習與成長
  2. 找出可以欣賞的正面點,從:自己/他人/環境,有形/無形,能與他人共創價值
  3. 專注在往前邁進的面向,包括覺知當下目標,或人生目標是什麼? 找到共同的目標,向前邁進

這個心法ABC是一個小的學習循環,一般而言,大的事件比較容易讓你停下來反思,而細微的事件則代表覺察的細緻程度提升。

專注的部分應當要與自己的目標(Goal)結合, 當下目標或人生目標。

例如,有人在路上看到工人不帶口罩,心裡就有了一些想法與情緒,這時,他的當下目標如果是要前進到某個地方,那就不要受干擾,應當繼續專心走路。如果他只是散步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目標,那就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是一個『無我利他』的自己嗎? 如果是,可以找出為何會被干擾,干擾後面的需要是什麼?滿足自己的需要,繼續向前行。

在欣賞上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是,找不到自己在這個事件上的特質與價值,也找不到他人的特質與價值,比較難的通常是後者。 例如:母親碎碎念自己沒把家裡弄乾淨,自己回嘴了,這時可能找到自己的特質是勇氣,這個特質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呢? 感受到有勇氣的自己是什麼感覺嗎?

他人的部分,由於對他人是不滿的,所以這時候要找到她(母親)的特質,可能有困難,但是我們的同學很棒,通常都可以找到,我看到同學對母親的愛是強大的。但是對同事,可能就沒有這麼強大的愛,於是特質上可能會寫的比較負面,這裡要自我覺察,抽離出來看對方,真正的看到對方在這個事件上的特質(注意是這個事件,不是整體你對她的了解),所以母親碎碎念,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特質是愛與堅持,沒有愛,她不會碎碎念。 這時就可以感受這份愛,及它的價值。

好奇的部分,大部分同學都寫的很好,好奇自己的行為,感受,想法與身體的覺察,進一步好奇對方, 當我們真心的好奇,其實對於對方的了解就會更深一層,不再在意識形態上做糾結。

我相信細水長流,一點一滴的累積心法的覺察,會讓我們慢慢轉化,達到我們嚮往的清明自在的境界,也就是我們期盼的教練風範,也只有在自己充分覺察的狀態下,我們才能夠影響他人,產生自在的人生。

作者:

林其豪(Chris)

達真PCC教練 

教練什麼時候不該好奇?

好奇是教練的提問的基礎, 但是有沒有不該好奇的時候呢?

到底要對什麼好奇?

好奇太多,會不會讓客戶反感?

好奇會延長很多的教練時間, 這樣是可以的嗎?

初學教練的人,好奇的部分都不夠,於是我們在學校會教大家要學會好奇,像初生嬰兒一樣,什麼都當作是第一次的這種好奇。

Photo by Daria Shevtsova on Pexels.com

但是教練的好奇還是有規範的, 因為我們是專業的人士, 不是街坊鄰居彼此聊天的對象.我們要好奇的是這個人,也要好奇他提出來的議題與目標。

對人好奇

什麼叫做對人好奇? 小琴希望知道【如何有效的做跨部門的溝通?】, 我們可以好奇這個人,她為何會有這個議題? 她的想法是什麼? 她對於有效的看法? 為何有效對她這麼重要?溝通為何對她是個問題? 無效的溝通她的感受是什麼?。。。我們會用360度了解這個人,為什麼呢? 因為唯有對這個人有了解,知道她的價值體系,她的干擾,她的模式,她的想法,她的目標,她的身份認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協助她解決問題。

小琴在接受教練後,發現原來她的議題是她不接納他人,她不願意打開自己,她為對方貼了標籤。 她在意誠信,所以為對方貼了標籤,她也在意團隊,所以希望改善這個問題。

對目標好奇

除了對人好奇,我們要對客戶帶來的目標好奇, 也就是事情的好奇, 以上面的議題來看, 我們要了解客戶對有效的定義是什麼?跨部門指的是什麼? 溝通又是什麼意思?客戶的地圖,不見得是我們的地圖,以小琴為例,她覺得跨部門溝通的意思是多給一些正向回饋,及把部門的目標做更清楚的溝通叫做有效溝通,這跟你我的想法是否有一定的落差呢?  

教練不該好奇什麼?

初學教練的同學,比較無法區分那些事與人不該好奇,很簡單的區別就是如果這個提問是滿足教練自己的需要,而非滿足客戶的需要,那就不要好奇。 

舉上面這個案例:教練如果一直問是那個部門? 你在這家公司多久了? 你公司是做什麼的? 你是什麼職位?等等, 就有可能是偏離主題的好奇,上面的提問可能是滿足教練自己的需要,教練想要了解這個人的背景,但是卻不一定是客戶的需要。

專注在客戶的議題上,用客戶的語言,客戶的需要,對客戶這個人為何會有這個議題來好奇,這樣教練的提問會比較精簡,也比較不會浪費客戶的時間。

你知道教練不該好奇什麼了嗎?


一個公司的轉變成功靠什麼?

昨天在鈦坦第二次聽Yves與Tomas談他們如何落實Agile敏捷系統的實踐, 我聽到的最核心的是兩位領導人的洞察力以及決心,Yves是當時的總經理,他看到了公司長期的問題,苦苦思考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後邀請了Agile的顧問,來公司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是辛苦的,轉變的過程Tomas帶領的實驗單位並沒有生產力,Yves願意相信專家,相信同仁,決定給予三個月的時間實驗。三個月後他去檢驗結果,發現了他過去沒有發現的問題,看到這【見到真實】的Agile 運作的特色,Yves就決定持續走上這條改變之路了。這是2014年的事情,而這個改變一直持續到現在,【專注力】是企業領導人必須要堅持的。現在鈦坦是業界執行敏捷系統的指標公司,他們完全不吝於分享,許多的公司行號,政府單位都來參訪,但是有多少公司改變成功?這是一個問號?

懶惰的力量
這兩位領導人思考的核心是:如何讓公司在長期運作更輕鬆?公司當時是賺錢的,沒有經營的問題,但是運作的很辛苦,少數人擁有公司的核心能力,如果這少數幾個人出車禍死亡,公司就無法經營下去。Yves描述了一個圖像,就是只有一個人伸手頂住了天空,他很累,而其他人是沒有感覺的。Agile系統是有至少2個人頂住了天空,他們可以彼此替換休息。 Yves分享:他們會告訴團隊,明年此時,有一位核心夥伴會被要求去休假一個月,這個人不知道是誰? 那麼這些核心夥伴們就必須現在就想,怎麼處理這個長期休假的職代問題, 這個超前部署就是懶惰的力量。想像一下,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的休假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而公司的運作仍然不受影響,這會是你我想要的嗎?
另外一個因為懶惰而產生的創新作法的是鈦坦的薪資系統, 鈦坦的薪資是公開透明的,團隊自己決定績效獎金比例的分配, 在敏捷系統裡,團隊成員很清楚彼此在做什麼, 透過Scrum Master的協助來自行決定分配的比例,是一個不困難的決定,而這也解決了公司裡彼此薪資與獎金的不透明,經常耳語與不滿的氛圍。

學習與實踐
我聽到的另外的一個重點是公司的學習型組織的文化,Tomas,Kevin,Yves是一個三人學習小組,他們這半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於是參加各種的學習機會,從教練,正念(MBSR), NLP, Satir,脈輪,水晶,到泡茶,瑜伽,不但彼此分享與影響,也同時分享給公司的員工。 昨天的兩小時的交流,Tomas 親自泡茶給我們喝,同時分享他在這過程中的學習。

做就對了
敏捷系統另外一個精神是【做就對了】,它講究效果與學習, 團隊產品不能老是想要做到完美才推出,先做一個小成果,跟關鍵人要回饋,不斷的修改與進步,大題小作,再由小作影響大局。 這個做法,讓團隊動起來,而透明化的操作流程,讓每個人都可以給回饋。我看到這種操作系統的力量,它是動態的一個改進過程,讓每個人都能進入系統裡來貢獻,這是為什麼它會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接觸的領導人中,很少看到這樣充滿好奇與願意不斷學習的領導人, Tomas及Yves的學習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們會去實踐所學及發揮影響力。 例如:Yves學了NLP 就立刻拿Tomas做實驗,學了教練的肯定,也立刻用在同事身上。

每次聽到鈦坦的故事,我都很感動,我感動的是這兩位領導人對於要帶給團隊更輕鬆的未來的決心,及不斷協助團隊成長的毅力,他們以身作則,不斷的分享,最後帶領公司完成夢想。

成功很難,但是也很容易,我們是否有一個中心的理念堅持的決心而已, 聽了上面的分享,你有什麼發現與覺察呢?

想要了解達真的企業服務內容,請填寫下方表單,我們會有人很快的跟你聯絡:https://forms.gle/fAt2XRrFE2DQf6vF9

網路課程挑戰記

22期的開班受到COVID19的影響,必須改成網路課程, 我們在事前討論了很久,也跟學生做了許多溝通,我自己的底線是我們網路課程的效果必須有實體課程的80%,用這樣的目標來重新設計課程。

首先碰到的挑戰是講師, Amanda是一位很棒的講師,但是她也沒有網路課程的經驗, 對於這種上課方式沒有信心。 於是比較有經驗的Gin幫我們先上了一些簡單的理論, 我自己也上網去看其他的老師們是如何做網路課程的,也跟協會的年輕人做了一些演練,把自己的準備做足。

終於, 4/18 開班了, 同學們很配合,課前就跟Gin先學習如何用簡單的zoom工具-例如:白板,舉手,聊天。。等, 當天上課時,果然在分組討論及課堂討論上碰到的挑戰就比較少, 至於達真最擅長的體驗與覺察,我們在網路上仍然執行的還不錯。

這次的開課,我先要恭喜達真的講師及助教們願意做這個嘗試,這是需要勇氣的。 再要感謝的是CIS22班的同學們, 他們也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達真, 2天14小時的網路課程,能夠全程專注,真的是非常的不簡單。

這一段學習之旅我的心得是:【沒有不能,只有決心】,未來看來達真會有另外一種開課的方式,可以造福更多遠距的學生。

最後仍然期待疫情能慢慢降溫,讓同學們可以見面來感受到彼此的熱情與關懷!下堂課實體見面咯!

好奇自己

一般對好奇的定義都是往外的,我今天想要談的是向內的好奇。我們人的一生都在忙著追求,年輕時追求成功,追求5子登科 (妻子,房子,車子,孩子,金子),年老了追求健康,長壽,快樂,幾乎都沒有時間往內好好的觀察自己,感覺自己,好奇一下自己為何有這麼多的追求?追求那麼長,那麼久的時間,我快樂嗎?

榮格的MBTI測驗裡有分內向與外向的動力來源, 內向(Introverted)的人,他會比較容易往內看與覺察,而且也從這個覺察的過程中獲得能量。外向的人則必須從外面的刺激來獲得能量,他定義這是一個人的天性, 當然他也承認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圓滿具足的,陰陽和合,外向與內向都在我們的內在本來就具足。

所以我們為何要從內來覺察呢?外面的追求又有什麼不好?

向外追求的好處是生活充滿了刺激與樂趣,永遠有忙不完的事情與學習,我們看似充實,也會讓很多人羨慕。我有一些同學,退休後一天到晚遊山玩水,走遍世界各地,嚐偏各地的美食,生活很豐富,每次同學會談到他們去哪裡玩,就覺得話題很豐富。 這樣的生活會有什麼不足呢? 那就是有一天我們會走不動,吃不下, 像現在的武漢病毒, 我們無法出門,如果一旦生病,那麼生活會變得如何呢? 我們還是得要面對內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內在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它永遠屬於你,沒有任何病毒可以拿走,當我們一個人在家覺得無聊時,這是最好的往內好奇的時候,我們可以好奇什麼呢?
理性層面,我們可以好奇自己的行為,假設,想法,價值觀,期待,信念
感性部分,則可以好奇自己的感受,身體覺察,直覺與自己的需要
靈性部分,我們可以好奇自己的信仰,願力,與自己是誰? 

這樣的好奇有什麼好處? 讓我來說一個教練的故事,A主管常被抱怨不夠授權,他的行為是:在跟屬下開會時問很多的細節,而他帶領的都是高階主管,被問多了以後, 屬下開始什麼都不做決定,有能力的會想要離開,因為感覺自己不被信任。 

A在被教練後發現,他也希望多授權, 但是他非常有責任心(價值觀),擔心授權後,事情做不好會失敗, 他會對不起公司交付給他的責任, 問屬下很多的問題,會讓他安心 (感受),他對自己的期待是一定要成功,不可以失敗。 再進一步的探尋後發現他對危險的高度警覺來自於小時候的一個接骨的經驗, 車禍受傷後碰到一個郎中大夫,差點讓他的骨頭長不回來,這個經驗讓他從此在重大事情上對人不怎麼信任。 

如果A不對自己好奇,不去探索為何他有如此強烈的不安全感? 他的授權問題會不容易從源頭解決。 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是完整圓滿的,但是因為後天的經驗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的偏見與惡習,好奇讓我們不評斷,讓我們接納自己,有重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好奇帶來學習,學習讓我們前進,成為更好的自己。

下面寫一個我自己的好奇的例子:我今天跟同事開會,她很堅持要把一個合約修改成她要的樣子, 我也很堅持不能再修改了,因為我覺得那會傷害到公司的利益。 在這個事件裡,我可以好奇自己的是,我為何如此堅持? 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想法/信念/價值觀是什麼?  
我的情緒是有點生氣的,覺得這個夥伴為何講不通呢? 不是已經照她的意思修改一版本了嗎? 我有一個價值觀是【效率】,溝通要有效率,講過一遍就應該要懂, 我對她的期待是她應該要站在我們公司的立場來想事情,不是只站在對方的立場。我的需要是要被她聽到。  
我這時先把自己放下,看一下她的需要是什麼? 她的感受是什麼? 她的想法是什麼? 
我看到她的價值觀是公平與和諧,她不希望跟我們的合作方起衝突, 也希望能公平的對待合作方, 她也需要被我理解,她的感受應該是無奈。 
當我看到她的需要後,我決定要再跟她溝通一下,讓她知道我是理解她的, 我也知道她的難處,但是我們必須要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會支持她處理合作方的問題,她可以不需要面對,直接交給我們其他人來處理即可。這個溝通的危機就因為我的好奇,開始有了轉變,雙方也都能圓滿。

現在邀請你也做一個好奇的練習:

1. 你今天的情緒事件是什麼?
2. 在這個事件裡,你的行為是什麼? 情緒呢? 什麼想法或觀點影響你的情緒?你身體有什麼覺察?(例如:呼吸急促,肩膀緊繃。。。),你的需要是什麼?
3. 你對這個事件的對象有什麼觀察?(好奇對方),他/她的行為是什麼? 感受,想法 又可能是什麼?她的需要可能是什麼?
4.寫到這裡,你有什麼學習呢? 請寫下來。

好奇與觀察

到底人為什麼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呢?
你最近真正對人,事,物好奇是什麼時候?
今天早上依照慣例,我們全家一起去北大運動, 早上下了一場小雨,雨後特別感覺到空氣的清新,路旁的樹木也都特別青綠。平時走路時,我會欣賞一下風景,聽各種聲音,今天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觀察, 看看路旁的杜鵑花它的花與葉子是如何的綻放? 花瓣有幾片?花蕊有多少?春天近了,看見每顆樹都冒出一叢叢的綠芽,深綠與淺綠色互相支持,陪襯,讓樹展現了更多的生命力!我要如何畫出這生命力呢? 我在好奇。。。

我的好奇來自於昨晚的一場Ted Talk, 主講者要我們每天養成Drawing的習慣, 這裡的Drawing應該翻譯成塗鴉, 塗鴉帶來觀察,創意,眼手的協調,還可以改善記憶。當我們必須把我們看見的東西畫出來時,我們的觀察就必須敏銳,也必須專注,而我們的視野也會不同。

這就是好奇的好處, 早上當我好奇這些花草樹木時,我發現我原來沒有注意到這樹上的白花是有20幾個花蕊的,這小小的花蕊,讓這些樹遠看起來很有生命力,而它也因為小,不搶樹木的光彩,樹因為它而更豐盛,花也因為樹更穩重。

我們在團體中,如何讓每顆葉子,每朵花,每根樹枝都展現出它們各自的光芒,彼此互相的陪襯,和諧的共存共榮?今早的好奇讓我有很多的學習與反思。 

對人我們是否也可以好奇呢? 首先問問自己,你什麼時候好奇過自己? 

今天我可以好奇自己的是,為何我會看完昨天的Ted Talk 就想要練習呢?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顯然我是一個有執行力的人,而且我喜歡執行我的新學習。 我也可以再好奇我的感受? 早上我感覺如何呢? 今早感覺跟平時是不同的, 感覺更煥然一新, 世界在我眼中不同了。 這個感覺又來自於什麼想法或信念或價值觀? 原來我對於學習新的方式生活是很有熱情的,【不斷更新】是我重要的價值觀。

當我們好奇自己,我們會對自己更了解,更清楚,於是我們會知道如何激勵自己向前進,如何管理自己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物,也能夠告知他人自己的狀況,讓他人更容易跟自己合作。 這是對自己好奇很重要的功能,也是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完成的偉大工作!

如果我們能把【好奇自己】做好,好奇他人就不會太困難了。 當我們在跟他人對話時,你如何知道自己真正展現了好奇?好奇又跟三姑六婆的Noisy有什麼差異?

早上進電梯時,有一個很好的好奇案例: 電梯到15樓時,一位老人家牽著狗進來,看到我們沒戴口罩,老人家提醒我們說現在一定要帶口罩,還說昨晚有警察來。 我告訴老人家:我們有帶口罩,只是放在口袋裡,等下回社區時會戴上,老人顯然不認同,跟我們說電梯裡是最容易感染的,要我們一定要戴。

這段小小的對話,讓電梯裡的老公很不滿,覺得這老人家小題大做. 我卻處之泰然,帶著微笑聽老人家說話。 不開心的老公,這時可以好奇一下自己為何不開心? 是因為感覺自由被剝奪了嗎?被指責了嗎? 還是。。,找到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很重要, 因為它會重複的出現,一旦我們看見它,它就不會再控制我們的情緒,破壞我們的好心情,這也是好奇的好處。 

好奇完自己,我們可以好奇一下對方? 為何老人家如此在意呢? 我可以感受到他有安全的需要,在電梯裡他是用塑膠套套著手指頭來按電梯的樓層的,我還沒有遇過任何鄰居有這樣的舉動。 如果有入如此擔心自己的健康與生命,我們應該要尊重他的需要, 下次我們進電梯,只要有人,我就要立即戴上口罩。 

這是一個簡單的好奇的生活運用。 

你體會到好奇的好處了嗎?
它讓你跟自己更貼近,與他人更靠近,也能夠讓自己更心平氣和,EQ更好,最重要的是好奇帶來學習與成長。

為了讓好奇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我要邀請你每天做一個好奇的功課,養成好奇的習慣:

【每日行動】
1. 每天找一個事件,寫下你對自己的好奇,好奇你的想法(價值觀,信念),感受,身體覺察
2. 在與他人溝通時,寫下你觀察到的對方的感受,想法(價值觀,信念),身體覺察。

30天後,你會發現自己不同了, 期待看到一個新的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