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MCC 大師教練之路三-真我之路!

教練本身必須找到自己的完整(真我),能真實的看見與接納自己,這樣才能欣賞與信任客戶的完整

MCC 申請

2015年達真決定到大陸去發展,當時在上海有一位達真的學生T, 他是業務出身,對教練很有熱情,在他的鼓勵下,我們決定到上海開班。 達真由於知名度不高,在上海招生不易,T告訴我其他的教練學校的校長都是MCC(Master Certified Coach), 只有達真是PCC(Professional Certified Coach), 他在招生上遇到了瓶頸,希望我去拿MCC, 為了讓他在上海招生比較容易,我決定去申請MCC大師教練。

這又是一個『無我利他』的因緣,對於名利沒有什麼需要的我,因為要幫助他,我決定走上這條開疆闢土之路,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感謝T,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期待,我可能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永遠不知道MCC的堂廟之美!

申請MCC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需要找MCC做Mentor (督導),我上網查了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MCC, 寫信給我認為合適的幾位,請他們做我的教練督導,所有的信件都如石沉大海,只有一兩位回應我,回應的也都說他們沒有提供這樣的服務。

我只好放棄找華人教練的想法,決定找老美,終究教練在華人世界的歷史,沒有歐美來的久。 上網再次Google的結果,發現有一位以前ICA認識的老師,她竟然是MCC,而且也提供教練督導的服務,這個發現讓我喜出望外,立即寫信給她。 她也很快的回信, 於是我們開始了幾次的督導教練。

開始沒多久,我就發現我這位老師完全不了解ICF 的評估的標準, 她也沒有做過ICF 的評估教練,她的輔導完全無法幫助我。 我勇敢的向她提出我要終止我們的教練關係,而她也算開明,接受了我這位學生的退學。

下一位督導的選擇,我決定要非常慎重,ICF 網站裡的資訊很多,無法做決定,於是我先縮小到大城市的範圍,在New York 找督導,幾位MCC跳了出來,我email了幾位,一位立即回覆我的法國人取得了先機。 這位教練曾經是ICF 的評估教練,當時專門在做MCC的督導工作,這次我要求要有一次Trial Session(教練嘗試),在做完Trial後,我很確定這位就是我要的督導教練了。

一年的申請

前幾次的督導,我的教練帶子被批評的體無完膚,我完全不知道未來要怎麼做,才能符合MCC的標準,什麼是“客戶的目標不是目標”?如何做到?那是一段挫折感很大的日子,嘗試了幾次,我還是摸不著頭緒,我鼓起勇氣請我的督導示範一下如何做好目標設定?她當場教練了我的議題,我才發現原來她也不過爾爾,跟我的教練水準不相上下,如果她可以,那我也應該可以。 

感謝我的督導讓我恢復了信心,我開始努力找不同的客戶來練習,一開始我以為一定要用英文來教練, 約了好幾位英文不錯的親朋好友, 教練了幾次,發現用英文的效果跟中文比差太多了, 我必須還是要用中文。 我寫信給ICF 說明我的困難, ICF 回信說可以交中文的教練帶,哇,這可是一個峰迴路轉的大好消息, 我高興極了!

做了幾次的中文教練,我覺得自己準備好可以送審了,第一次送審的2個帶子,ICF的評估教練說其中一個帶子太像諮商,原來教練裡不能談太多的過去,我引以為傲的深度教練,在ICF的規定是不合格的。

我立即修改了教練方式,為了要做到“真我”Being的教練,不能太談過去,要在當下讓客戶看到他的真我的力量! 感恩有高度覺察力的D客戶出現,讓我兩次的教練很順利,帶子送審也很成功,在2016年終於拿到了MCC.

MCC只是一個起點

拿到MCC,成為台灣第一位大師教練,這是我一點都沒有想到的榮耀,而在這申請過程中,我其實有非常多的學習,我終於知道為何一定要成為MCC『大師教練』!

MCC的申請過程雖然有很多挫折,但是也指引了我學習教練的目標與方向, 我了解到為何教練學校的校長必須要有MCC的資格!學習教練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幫助客戶什麼? 對教練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我在這過程中的發現是:

  • 1. 教練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客戶找到他真正的自己(真我),客戶的Being與客戶的完整 (Whole Person)
  • 2. 教練本身必須找到自己的完整(真我),能真實的看見與接納自己,這樣才能欣賞與信任客戶的完整
  • 3. 教練的『無我』修煉,是最重要的修煉,如果在教練狀態下做不到『無我』,那麼成為MCC只是一個術的培養, 無法真正感受到MCC的喜悅。

這幾個發現堅定了我成為頂尖教練的決心,我學教練的目的與MCC的宗旨不謀而和,MCC之路對我而言才剛開始而已,之後的發展與修煉的成果,才是更讓我期待的。。。

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喲!

我的MCC 大師教練之路一-大風起兮!

路是給願意面對挑戰的人準備的, 怕摔倒就不要上路!

2006年我從職場退休,心裡想我還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教練』,當時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覺得我這下半生有希望了, 我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當時的台灣沒有什麼人知道教練,更沒有教練學校可以去學習教練,取得證照; 我上網查到了一家網路授課的學校ICA, 它是在澳洲的教練學校,用英文授課,我立即報名去學習了。

沒想到這種學習方式對我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不但要能用英文發表,還要會用網路的許多工具,要看網路行事歷,要下載上課資料,寫作業,上學校的聊天網登記教練需要,找客戶教練, 寫論文才能畢業。 那時的網路教學在台灣還沒有什麼人會, 我求救無門,就把所有的資料都下載印出來,但是資料都是理論,我必須要找人討論與演練,才能真正的把教練學好。ICA那時在台灣只有3個學生,2個都是老外,我跟他們約了幾次,發現還是無法協助我學習,於是拜託好友E做我的陪讀生,我們一起來討論與練習資料,這才讓我能堅持下去。

這大風起兮吹的我頭暈腦脹,新知識,新學習方式,讓我有點應接不暇, 還好課程的內容很吸引我, 它幾乎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很沉溺在這個新知識的幸福的學習滋味裡面,不懂的內容,我就跟E討論,我們自行研發出我們自己的了解與應用,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段痛苦也同時非常快樂的時光。

堅持了9個月,我把論文交了,學校的口試也過關了,終於可以出來濟世救人了 (那時的自以為是)。 我設定自己在9個月內要完成ACC教練(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的目標,2年內要完成PCC (專業教練)的目標 。 第一個里程碑很快的達到,我運用自己考上台大的規劃能力,算好每週要coach幾個人,要做幾次的團體教練, 開始對朋友們宣告我可以做他們的教練。

ACC的教練之路走的比較輕鬆,也比較快樂,那時是初生之犢不畏虎, 也完全不擔心沒客戶,看來我過去在職場上的信用還可以,客戶介紹客戶,很快的100小時就完成了,這段時間最讓我快樂的是我真正能夠幫助到我的朋友解決他們的問題,讓他們產生力量往前走。

那時我記憶深刻的一個例子是我的朋友在工作崗位上很不開心,她想要退休,又沒有自信自己能夠活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日子。在教練的過程中,我讓她看見自己的能力,重新燃起鬥志,最後她勇敢的退休了,而且還找到自己的事業第二春。

這樣的故事點燃我內心的力量,讓我有勇氣更進一步的往教練的路上前進!

這段時間我的學習是什麼呢?

路是給願意面對挑戰的人準備的, 怕摔倒就不要上路!

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會分解。。。。

新冠下的希望種子

學員的學習與改變是從『事情導向』的領導人變成關注到『人』, 他帶領的團隊現在更有向心力

26期的同學,在7/24號結業了,這一班從4/23開始上課,整整3個月的時間,歷經Cov19的大爆發,從每日少於100人,到每日上千人確診。我還記得當時有講師跟我們說,如果每日超過500人確診,他就不來現場上課,結果等他接課時,每日新案例已經超過800人,但是很感謝講師,他還是願意放下自己的擔憂出現在現場。

這期的大地震發生在上課的第二天,有位同學因為家人而感染,當時大家非常的擔憂與緊張,我仍然記得當時的我們緊急做了非常多的處理,通知全班同學以外,還要通知政府,現場的學長/助教, 助教/學長有臨時請假回家的,因為怕自己感染了又影響同事,達真更覺得責任重大,如果有任何一位在場的人也被感染了,那麼我們難辭其咎。

老天爺算是很保佑我們,讓染疫狀況沒有擴大,但是對於原先堅持要上現場課程的同學們,她們的態度也變柔軟了,於是這班才開始可以齊步往前走。

這班是【風雨走過來】的一班,也是超級敏感與好問的一班,對於講師/助教/導師,這些都是我們的挑戰,我們很開心的是:大家終於度過疫情,超越了自己,並且獲得了覺察與成長!

摘錄幾位同學的結業回饋:
Sandy 提到:『 3個月學習到自我覺察,自我接納,及GROW的系統化提問。 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能把評價放下。 』


Patricia說: 『學習到最大的部分是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及達真很強的支持系統,包含助教,學長,講師。 自我成長與改變的部分,是對自己情緒的接納度提升,在工作上的成長是現在會相信員工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員工自己找答案』

Brian提到 他的學習是【心法】及人與事情要並重, 而他最大的成長是在自我接納部分,以前他是完美主義,現在覺得【盡力就好】。

Issac提到 他的學習與改變是從『事情導向』的領導人變成關注到『人』, 他帶領的團隊現在更有向心力。而他也開始把自己當人看, 每天做原諒自己的功課來改善自己的自我接納。現在自我覺察增加後,他變得更有勇氣, 更能夠跟隨自己的心。

以上的部分分享,希望能帶給讀者們一點感動與啟發,達真的課程最重視的是每個人由內而外產生的改變。 這期雖然是線上課程居多,但是改變還是在發生。。。。感謝每位同學的努力, 也期待未來能與大家迎接更多的轉變!

自我接納的力量

我想要改變的個人特質是「不積極」,而我的元素是「人際關係」和「逃避」,而最後我把這個特質改變成「慵懶」,元素是「脆弱」和「連結」。

最近疫情稍緩,協會決定把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的課程改為實體舉辦,為的是讓同學們有更深刻的體會, 以下是阿泉同學在上完課後寫的回饋:


自我接納的力量

昨天的練習是關於自己的不接受的個人特質的的轉化,我想要改變的個人特質是「不積極」,而我的元素是「人際關係」和「逃避」,而最後我把這個特質改變成「慵懶」,元素是「脆弱」和「連結」。

想用昨天跟今天我的一個轉變的故事,來跟大家分享這個轉變對我的影響:

不積極的自己

我仍然記得,我這三個畫面是我的「不積極」躺在地板上,雙手摀著耳朵,整個人蜷縮著在睡著,背對的我的「逃避」;而我的「逃避」,不耐煩的一手摸著自己後頸,一手插著腰,站著三七步,像是隨時隨地都要逃離此地的樣貌,背對著我的「人際關係」;而我的「人際關係」則坐在椅子上,雙腳開開,一手扶著自己的膝蓋,一手指著我的「逃避」,面部是很生氣地樣子,充滿指責。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個充滿家暴的概念,一個想要逃離,一個無法逃離而選擇不想面對。

昨天我和我的女朋友吵架,因為我太累睡過頭,忘了去接她下班,她對我說:「是否我對你來說是無意義的?是否我也要像那些想自殺的人說我也想自殺了,你才要關心我?」

當我聽到這個對話的時候,我的「不積極」出現了,不想要去解釋,也不想要做什麼證明,只覺得為什麼沒有人顧及我的感受,很難受,我不想要動。
我在「逃避」,「逃避」我的「人際關係」,來自於我女朋友的人際關係。「逃避」是因為在想著為什麼她不懂我?為什麼她能不負責任的說這種話?而我越想著這些話,這些話就越像是「人際關係」在三元素裡的樣子,充滿指責憤怒的,越發想逃離。

後來我女友回來了,我們之間沒有對話,只有無盡的沈默和憤怒,我們彼此避開,像熟悉的陌生人。

到了要睡覺的時候,我女友自己一個人出去了,我不知道她要去哪,我也不想知道。等到她出去一段時間後,我一直在想著我錯在哪裡?為什麼她這麼生氣?我們之間的愛情是什麼樣子?

慵懶的自己

這時我想到了課程裡的轉化,我的「人際關係」變成了「連結」,
一個我渴望了解對方的「連結」,我想要看見、聽見對方的「連結」!
我無法入睡,起床看了一下,我的車鑰匙還在,「嗯,她沒有拿走我車鑰匙自己無照亂騎撞路邊,ok 很安全」「家裡的刀都還在,嗯,她沒有拿出去傷害自己。很安全。」

因為「連結」,因為「在乎」,所以會去想著她在乎的是什麼?她的傷心點是什麼?我沒有「做到什麼」?在去意識到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修復這段關係的時候,我的「逃避」變了,它變成了我的「脆弱」。我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沒有做好,我「接納」這個脆弱的「失責」的自己。

我躺在床上,看著時間,知道她還沒回來,所以下定決心離開這張床去找她,並把她帶回家。我的「不積極」改變了,變成了「慵懶」。因為「連結」在乎的另一半,因為「脆弱」,承認自己的錯誤和接納這是個事實,而從「不積極」轉變成「慵懶」,知道不能再躺下去了,要把自己在乎的人給牽回來。

最終我將她找回來,並經過了一天的時間好好坐下來談,把彼此的心結都解開,繼續往下走。

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前天的『自我接納』的練習,或許我就會把我自己的感情給送掉吧,啊哈哈!

看完阿泉的分享,我想用用一句馬克吐溫的名言跟大家分享:

“The worst loneliness is to not be comfortable with yourself.”

最糟糕的寂寞就是不能舒適的面對自己

― Mark Twain

謝謝阿泉讓我們看到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的力量!

如何讓回饋有效?

回饋的目的也是一個很容易被濫用的手法,回饋是為了發展對方的潛能,而非找碴。

最近在給一家軟體公司的企業上課,教導主管們如何用我訊息來回饋。上課的是中低階的主管,他們大約帶領5人左右的團隊,30歲出頭的年齡,課程中發現他們最困難的是找出發展的目標,及表達自己的情緒。

學員們在過程中也好奇,為何要表達情緒,不是【就事論事】就可以嗎? 在課程中體驗到不說情緒,與表達情緒的差異,被回饋的主管終於了解了,原來回饋者如果不表達她的情緒及這個情緒的原因(想法)與對回饋者的影響,被回饋的主管的改變的動力是低的。

回饋的目的也是一個很容易被濫用的手法,回饋是為了發展對方的潛能,而非找碴。 我們是否知道對方的擅長是什麼? 他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們如何運用他的擅長與他的價值觀來協助對方往更卓越的自己邁進? 我們如何透過我訊息的回饋來激勵對方前進?

人與人之間是要有連接,有信任,才能夠產生改變的動力。 我訊息的回饋的目的就是創造這樣的連接與這樣的動力。 有興趣來學習如何運用我訊息來回饋的主管們,歡迎來達真報名上課。

企業訓練窗口: Jenny教練: 0970-673-862




線上課程也很讃!

專注的部分,我們本來擔心的問題都沒有發生

因為疫情,達真決定要做線上課程了。 老天爺很幫忙,我們原本就有計劃要先做一個半天的線上團體教練輔導,這半天的課程成了我們的指標,讓我們看看3小時內,學員的學習狀況如何?
5位組長回報團體教練學習的狀態都很不錯,這讓我們吃了定心丸,於是在5/22嘗試了第一次全天的線上課程。

線上課程結束大合照

這個課程以往在現場做的優點當然是有現場的互動,但是缺點也不少,例如:學員的表現通常會失常,因為現場有很多同學在觀摩,又有錄影,讓學員很緊張。

這次我們做線上,發現同學的表現比以往自然許多,緊張的現象改善不少,當然效果也就比較好。

這班同學的學習意願很高,專注力也非常好,一整天下來,並沒有發現專注力不足的現象, 我非常的感恩所有同學的配合,你們真的是我的偶像!

倒是講師很不習慣,覺得無法跟同學們及時的互動,影響到她的教學的熱情,還好講師是很有經驗的老師,雖然不習慣視訊,但是魅力依舊,同學們對這個課程的評價仍然有4.9分(5分滿分)。

疫情打破了我們很多的舊習,對於新的學習方式,有人是抗拒的,有人是歡迎的,也有人是無可奈何的。我個人則是採取歡迎的態度,這次的線上經驗,讓我知道人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我們不去迎接挑戰,永遠都不知道路上有多少的風景值得欣賞。

最後還是要感謝Gin 教練協助所有的同學應用網路,訓練助教與行政有網路的應變能力,也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積極面對新的挑戰,沒有人叫苦叫難,我要大聲的說『你們是最棒的』!

Photo by Kindel Media on Pexels.com

請拭目以待我們下一堂的線上課程,我保證會跌破大家的眼鏡,讓大家知道線上的效果可以如此好!

家庭讀書會

讀書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如何跟你關心的人建立讀書的習慣?家庭讀書會是我非常推薦的方式,讓我們和最關心的家人,能夠一起成長,

我們家每週四都會由家人來輪流導讀一本書,進行一年下來,也讀了不少本的書, 我們讀書的速度是慢的,每次頂多讀2個章節,最近在讀楞嚴經,竟然破例只能進展10頁左右,但是其實讀書的速度不是重點,重點比較是我們從中間獲得了什麼? 實踐了什麼?

每次的讀書會,我們都有一個行動計劃,這個也是教練的基本精神,這個行動計劃由導讀人決定,全家一起執行,這樣長期做下來,不只是腦袋充實了,生活也不同了,明顯的改變是女兒變得更正向,養成了成長型心態;老公積極想要將佛法落實,每天開始禮拜佛;我自己也開始了身口意的精進,每日覺察空性的自己。

無限賽局

老公最近選的書是【無限賽局】,這兩週讀下來,對於無限賽局的思維,覺得非常受用。每個人如果都能夠有崇高的信念,那麼無限賽局的思維就走上了第一步。

什麼是無限賽局思維的第一步呢?就是要有崇高的信念, 這個信念必須滿足五個條件:

能支持一個理念、能號召他人、能利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高遠的信念(幾乎永遠做不到)。書中提到幾個冒牌信念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是很好的棒喝, 例如:成長,短期加起來等於長期, 登月計劃, 獲得市場第一的市佔率、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詳細就請大家去看書,就理解為何作者會提醒大家要有清楚的分辨。

楞嚴經

我讀的是楞嚴經,從2020年9月讀到現在,也才讀了1/3,一方面這本經是大智慧的經典,如果有人想要求取智慧(這一直是我的目標),這本經是必讀的。

這本經談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完整、廣大無邊與不動的,但是為何我們無法找到這個真正的自己呢? 因為我們都向外攀緣,如果我們把向外的心,轉而向內,那麼這個無限潛能的自己,很快就可以找到。

它的方法也很簡單,先要認知真正的自己不是那個攀緣的自己、充滿妄想的自己。接著就要能夠辨識,知道誰是主人、誰是客人?經書裡面舉了很多的例子,例如陽光照進房間,我們在陽光裡看見灰塵會動,但是虛空是不動的,那個不動的虛空才是自己,而不是灰塵,這個辨識非常的重要。

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呢?它的步驟很簡單:


1. 信念:跟無限賽局談的是一樣的,要能夠相信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也不動的,要隨時能依止這個不生滅的心。

2. 辨識:會的就是妄想,需要覺察,例如:我很愛吃巧克力,心會動,這就是妄想,看書看一半,覺得很煩,這也是妄想煩惱.


3. 觀照:這個就是現在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常常在教的,抽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想像空拍機的自己來做觀照,也是我經常在用的方式。

4. 調伏:用不迷、不取、不動來調伏,細節自己去看書喲。

以上是簡單的分享,讀書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如何跟你關心的人建立讀書的習慣?家庭讀書會是我非常推薦的方式,讓我們和最關心的家人,能夠一起成長,成為更完整與不動的自己。

世界閱讀日不是一天,是一輩子的事情,祝福大家天天閱讀,日日快樂,找到自己!